罗永浩的冰箱门,罗胖子

罗永浩的冰箱门,罗胖子

你认为罗振宇和樊登哪个更厉害?

最近几年,知识付费风生水起,自媒体大咖们赚的是盆满钵满。其中,罗辑思维和樊登读书会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我身边有不少的朋友是这两家的会员,他们非常关注罗振宇和樊登讲述的新知识、新概念。罗振宇非常善于包装自己,从音频到视频、从“罗辑思维”到“时间的朋友”,每一次都把公众对他本人的关注度推到了新高。虽然罗辑思维名气很大,但是他们的收入未必比樊登读书会多。

截止到目前,樊登读书会拥有超过400万的付费会员,一年收入好几个亿,可以说是闷声“发大财”。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知识电商之王?罗辑思维名气更大作为一个媒体人,罗振宇非常懂得包装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论干什么,一定要把我这张胖脸露出去”。毫不夸张的说,罗辑思维的最大赢家就是罗振宇本人。无论是金钱上,还是知名度上,罗振宇可以说是双丰收。

截止到目前,《罗辑思维》视频脱口秀在优酷、喜马拉雅等平台总播放量超过10亿次。2015年底,罗振宇推出了付费订阅的内容平台“得到”,开始探索“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正式升级成为“知识服务运营商”。更让大家意外的是,罗辑思维已经获得了腾讯的巨额投资,目前已经估值100亿左右。作为公司最主要的股东,罗振宇本人的身价暴涨30多亿。

从本质上来看,罗辑思维是知识的服务商。简单来说,用户对知识有需求,而罗辑思维刚好能提供知识。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大爆炸时代。互联网发展的非常迅速,每隔几天都会冒出一些新名词,比如AI、区块链等,没有人能够全部理解每个名词的含义。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说:别害怕,我来跟你讲最新的东西。

你说你愿不愿意付费呢?罗振宇本人也表示,罗辑思维讲的内容是为了抚慰用户对知识的焦虑。简单来说,用户对知识有焦虑,罗振宇就抚慰你的焦虑。另外,用户需要谈资,自媒体大咖就给你讲那些高大上的知识,让你有无穷的谈资。樊登读书会赚钱更多樊登可谓是年少成名,25 岁加入央视主持《实话实说》,当时号称是“小崔”的接班人。

樊登与罗振宇是非常好的朋友,2013 年樊登成立读书会,罗振宇的“得到”上线后,樊登在上面开了“樊登速读”的专栏。在樊登的某期节目里,罗振宇说自己也是樊登读书会的会员。现在看起来,读书会能够成为“知识付费”的热门产品形式,樊登功不可没。樊登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他放弃了免费的模式,直接向会员收取会费。

“一年讲 50 本书,年收入过亿”,樊登把读书会做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这一点连罗振宇都没有做到。樊登读书会一直有很好的现金流。2016 年 6 月,樊登在《罗辑思维》代班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如何管理公司。单靠一次演讲就赚来 700 万收入,同时还得到了两万粉丝。2016年,公司收入近1亿元,净利润超过千万。

到了2017年,公司年收入超过4亿。按照媒体的报道,樊登读书会在2016年拥有140万会员,按照每人365元的年费来计算,公司年收入过亿。2018年初,樊登读书会已有400万会员,去年销售额接近4亿。樊登读书会有2000个分会遍布全球,并在去年开了270多家书店。樊登目前已完成了线上和线下的布局,发展前景非常好。

吴晓波罗胖子樊登等人究竟应该是什么定位?

吴晓波罗振宇樊登这三位应该是中国知识付费领域的领头羊。但是随着人们认知的普遍提高,以受众虚荣心为消费点的这种盈利模式也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从另一个角度说受众并没有从中得到真正的帮助,人们认知的普遍提升是大环境所致。简单靠某些名人推荐的几本儿书,甚至于对书的大意的宣讲 ,其实是得不到什么帮助的。而上述这一切,实质上都在一个相对小众的范围内循环。

社会认知能力的菱形结构,确定了顶端上的少数人并非社会主流。而中间层的大多数人,具有自己相当能力的同时,也有自己对新的认知的需求。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如何解决这些人的能力与互联网结合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实现,让绝大部分有专业技能的人,通过互联网实现能力变现。而非看着那塔尖上的极少数人,在不断利用大众,玩着他们知识付费的游戏。

如何看待《罗振宇的骗局,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一文?

受众不是傻子。一个风口如果是骗局,倒是能够确保证火一阵子,但不能确保永远火下去。而判断一个风口是否是骗局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够满足一种刚需。曾经的云视链,各种P2P衍生品,虚拟货币,山寨VR,共享XX,也曾经无限风光过,但后来都无疾而终,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这些人为制造的风口都是为了迎合趋势而制造出一种伪需求。

而罗胖显然有备而来,在做知识付费之前,他已经在其它门户平台上深耕细作了三五年之久,《罗辑思维》在各大平台的播放量达到了数以亿计,收获了大量的层次不低的拥趸,其中的主流以城市中产阶级或者各层次的知识分子为主,这部分人群是有旺盛的信息需求和可观的消费能力的。就在几年前,中国电影的票房过亿还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值得被大书特书一番,而今这个标准已经整整提高到十倍以上,连《芳华》这样的文艺片都能过十亿,其背后是中国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大佬们是有眼光的,无论是王健林还是马云,在五六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巨型航母的转型,从电商和地产的老本行逐渐开始向文化产业靠拢,无论是阿里的各种收购还是万达“让迪士尼二十年盈不了利”的雄心勃勃,都能看到未来真正风口的大方向。电影这样的传统文化需求自然是确定的增长点,但是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领域,最为典型的就是通过付费来获取有价值的稀缺信息了。

这种信息时代的信息焦虑症实际上是一种隐形但是实际存在的刚需,比起营销品牌洗脑的物质刚需,知识付费的消费门槛更低,选择门类更多,理应为成为一片未被挖掘的蓝海。况且它不需要像收购一家院线或者拍一部电影那样的大制作,而是可以通过集约化的作坊生产,持续不断地输出。某种程度上来说,知乎能够作为后起之秀,完全超越百度知道,就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信息交换平台,能够负载大容量高密度优质内容的讨论和产出,从而吸引了一部分城市中产为主的小资群体而逐步崛起的。

但刚需的存在只是一方面,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外部环境和土壤也同样重要。罗振宇开始做《罗辑思维》时还是2012年,那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轫之年,其中的一个分支——移动支付也在这汹涌的浪潮之中渐渐铺陈开来。到了得到app上线的时候,五年前还习惯于刷卡消费的人群,逐渐习惯了扫码消费,资金流动终于可以在互联网上畅通无比的流动。

而罗振宇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调推出得到App,拉出了“知识付费”的大旗。各种付费课程逐步上线,有北大的经济学者的经济学讲座刷爆得到App的订阅纪录,也有伯克利的音乐王子教你古典音乐入门,还有比特币的大佬李笑来教你实现财富自由之路。当然还有团队运营的栏目,譬如广受好评的“每天听本书”、“外国主流纸媒的选读”等等...很多人对这些嗤之以鼻,认为听这些付费课程并不能提高姿势水平,只是了解一些边角料而已,况且长期的被动接受,也会让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更何况很多人只是心血来潮地购买了课程,然后就放置一边,几个月都没有听一次。

于是得出了所谓知识付费只是骗局罢了。其实,任何风口总有泡沫出现,哪怕这个风口的行业存在刚需,也有市场,但是浑水摸鱼的情况总是不能避免的。犹如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那几年,这类情况尤为突出,淘宝上假货、灰色产业的泛滥比起今天要严重十倍。而知识付费领域也同样如此,应运而生的很多大V的社群就是依靠收智商税发家的。

很多之前讲过的东西,可以公开查阅的信息,经过二次包装,新瓶装旧酒再卖一次。他们的功夫都花在了如何诱导更多的人进来已经心甘情愿付费这一步骤上,而忽略了知识服务本身的品质。这一点,罗振宇的整个产品线因为有规模优势,很多招牌课程的受众层次也比较高,所以也不太好糊弄。因此整个品质上,在知识付费领域也算是行业的标杆了。

当然,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自然少不了一些营销技巧,也就是用所谓“话术”来放大这种信息饥渴焦虑感,这个无可厚非,毕竟乔布斯的话术也是杠杠的,但是因为苹果太成功了,产品质量太高了,没有人觉得他是在骗而已。倒是最大的骗局在于:知识付费和健康付费一样,一切只有实践了,才有意义。很多人被各种健身媒体营销洗脑,火急火燎地去健身房办了一张年卡,各种装备购置一套,然后实践了一个星期,就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年加起来去健身房的次数不足一个月。

这部分在知识付费领域也是一样,花了大把金钱专栏挨个订阅一遍,三分钟热度之后,情愿拿闲暇时间刷刷快手,打打王者荣耀也不碰自己订阅的课程一下。如果真的说知识付费是一种骗局的话,那么这部分人应该算是“受害最深”的受众吧。坚持优质原创,向你分享我的经历和见解。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就请点赞和关注,并在评论区发表高见吧!。

相信罗辑思维的罗胖子,继而相信锤子的罗胖子,可是这产品怎么了?

说实话,我本人也是很喜欢这两个罗胖子,很有人格魅力。记得我的之前用过的是锤子T2,开始很喜欢,没用几个月,电池不耐用,太厚太重了,现在还家里扔着。2000多块钱,就当支持下罗老师吧,谁叫咱也有梦想有情怀呢。对于锤子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手机是一个高度依赖供应商配件的产品,锤子的销量太少,他拿到的配件质量肯定差,价格还高;并且由于代工,品控是锤子科技最大的瓶颈,次品会直接摊销到成本里,次品率高了,估计锤子也承受不起。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罗永浩的冰箱门,罗胖子
本文地址:http://www.ym.55jiaoyu.com/show-735281.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